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、思想深邃、博大精深,为丰富高校“大思政课”课程体系、完善“大思政课”内容供给、推动“大思政课”以文化人提供了理论遵循、鲜活素材和源头活水。从习近平文化思想汲取大思政课改革智慧,是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、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”的必然要求。
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”。大思政课是集思政“大课堂”“大平台”“大师资”建设于一体的聚合育人体系,是传统思政课的传统突破与范式再造。善用大思政课,既是新语境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,也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,是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、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”的必然要求。
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之大航向
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,为做好新时代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。扎实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守正创新,要系统、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。
把握嬗变革新的世界变局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,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、强大精神力量、有利文化条件。因势而谋、应势而动,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开辟新的育人新局,大思政课改革应在大调研、大梳理、大排摸的基础上,针对堵点、难点、淤点,通过整体课程规划构建、教育主体国情培训、教学资源全方位拓展等精准发力,破局思政课“孤岛”困境,力求在大变局中对接国家需求、服务国家利益。
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。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,强调“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”。大思政课要将道理讲明、讲透、讲深、讲活,以化解学生之“惑”,而贯穿其中的灵魂主线则是马克思主义。因此,大思政课不但要“传大道”——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党的方针政策;还要“守大道”——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、涵养为民情怀;也要“通大道”—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丰富课程供给,使其入脑入心入行;更要“明大道”——以现实为教学素材,观测、阐析与感悟现实,以现实验证、拓深与充实理论,实现教育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衔接,讲好人生的大道理。
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。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,深化了对人类文明交流发展规律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等的认识。大思政课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,因事而化、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,造就文化共识、共鸣、共振;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,引导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,注重以德立身、以德施教、以德润心,成为精通专业的经师,更要成为涵养德行的人师;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,关照学生生活需求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。
秉承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大使命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,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,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。”增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,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,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。大思政课是学校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,应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引领之当仁不让的着力点,新时代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,努力画出“理想信念同心圆”。
彰显传承发展的使命担当。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蕴藏丰富的育人理念与思想资源,旗帜鲜明地引领全国人民文化自省、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,以文化驱动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。对于在教育领域潜移默化铸就学生价值观、引导学生信念养成并自主外化为行动的大思政课而言,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,承担起传承开拓、文化创新的使命担当,结合新时代的语境和鲜活实践,以全新范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与人文精神,可润物无声地助力学生理解、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,培育文化自信。
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融合。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、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,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。同时,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、与时俱进的,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。大思政课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与融合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。大思政课所倡导的“大”指“整合效应”“联动效应”,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存在高度契合性;大思政课立足社会现实而创新的理念,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“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”的观点一脉相承。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共同价值观念,需要打造一批精品大思政课程群,既传承以往的科学理论,又酌情促其融合发展,为其增色添彩,确保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,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。
涵养服务人民的真挚情怀。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人民主体地位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各领域中,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时刻彰显出人民性意蕴。新时代,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,强烈呼唤文化思想的创新与发展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,文化才有意义;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,创造才有动力。教育发展要紧密服务人民,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,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必须具备为民情怀,并要将之深度融入主流引领中,即站稳人民立场——要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教育,把握人民愿望——要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待,尊重人民创造——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教学目标,集中人民智慧——要以发挥学生的参与度、创造力与智慧为关键路径。
融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大格局
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,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“七个着力”的要求,首要的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。学校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,大思政课则是其中的核心工作。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应紧密依托以国家大事、社会大潮、生活大剧等鲜活素材为教案的大思政课推进,构建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的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。
立足传统历史的宏大视野。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历史的宽阔视域,尊崇历史、挖掘历史、研究历史、借鉴历史,强调守正创新与树立大历史观。而“大思政课”之“大”,在于通过研判历史方位的大视野来推进思政教育,即将思政课堂放置于历史大周期中,辨其脉络,以史为镜、以史为鉴、以史为戒、以史促智。因此,大思政课应深掘中华历史与城市文脉,完善历史资源图谱,整合历史场馆地标,力求以历史逻辑呈现理论逻辑,引领学生从历史“大视野”中丰富历史认知、培养历史思维,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形成高度历史自信。
开展主流思想的系统引领。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的全面领导,要求牢牢掌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权、主动权、话语权。学校是多元思想文化汇集之地,也是各种意识形态引导与文化强国建设的主阵地,“大思政课”应依托独有的育人大平台,创新表达方式,转变工作范式,打造符合价值选择的话语体系,凝聚共同价值;更新话语风格的适配驱动,突破陈旧话语表达;建构思想认同的话语认知系统,促进文化认同;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,运用好思政在线学习与成果展示平台,于复杂舆论空间中开展主流引领,以宏大叙事与现实社会的巧妙结合,增强主流话语的影响力。
推进培育体系的多方联动。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、思想深邃、博大精深,为丰富高校“大思政课”课程体系、完善“大思政课”内容供给、推动“大思政课”以文化人提供了理论遵循、鲜活素材和源头活水。课程内容维度——构建从古代到现代、从国内到国外、从历史到现实、从理念到实践的多元多层的课程体系;课程主体维度——思政教师、专业课教师、管理人员、先锋模范、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,开展集体大备课;育人空间维度——构建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、媒介多位一体的全空间育人模式,建设“大思政课”建设试验区;培育过程维度——有序、逐层、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,实现各个学段的因材施教与无缝衔接。